- [2018师德征文]中职学校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现今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那就是“相看两生厌”。老师觉得学生都是“烂泥扶不上墙”,学生也觉得老师德不配位。我国曾是一个极重师道的国家,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为什么现在师生关系却变得如此紧张、情感如此割裂呢?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最重要的传道乃是注重弟子的道德教育。对于中职学生,其实传道要比授业解惑重要的多。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教会这些学生宽容、感恩、尊重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我们没有温暖学生的灵魂,又怎么能化解他们身上的戾气呢?
一、影响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客观因素
1.中职学生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较大
中职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生源绝大部分都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这些学生因为成绩差,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家长的认可,存在严重的自卑感,有些同学是带着情绪迫不得已才上中职学校,极大的心理落差导致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无兴趣,甚至对学校教育、老师教学有抵触情绪,因此他们具有不良行为的比例较高。
2.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学校,很多老师都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面对问题学生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经常表现得焦躁、易怒,容易激化师生矛盾。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关爱学生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只是一个发号施令者,学生从你的言行中感受不到关爱,那么教育将无法继续。
一直以来,受家庭教育因素和社会上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存在冷漠、自卑、对抗等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主动走近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学生有哪些情绪波动需要及时安抚,有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纠正,有哪些进步需要及时鼓励,有哪些摩擦需要及时化解。
教育是一种交流,而不是一种灌输。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就没法建立师生之间正常的情感维系,那么你说的话,在他们面前就无足轻重,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开展。
2. 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惩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惩罚可以帮助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作为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你的关爱,他才会认同你的惩罚。
比如,同样是非常严厉的批评,有的老师说出来,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而有的老师说出来,学生就会很抗拒。为什么?这取决于你跟对面的学生有多熟悉,取决于你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多少,取决于你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这些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感受到你对他的惩罚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爱和期待。简而言之,如果一个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好,他尊敬你,喜欢你,如果他犯了错,你骂他两句,他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如果这个学生跟你没感情,你要批评他,就很容易激化师生矛盾了。
3.因材施教是方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非常有争议。有时候我在想,也许从某种角度讲,陈老说的是对的,只不过什么是教得好,什么是教不好,它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
我们要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子,才算是教得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职学校,有些学生无论从文化基础、学习态度甚至是人格发展都已经超出了很多老师可以承受的范围。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把他们个个都培养成社会精英,那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折磨。很多教师有时候讲课都会讲得怀疑人生,自己花了那么多心血准备的课程,没有得到学生的对等的回应,那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其实是很痛苦的。同样,学生也很难受,他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够不到老师的要求,都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师生双方都没有从教学过程中得到正面的反馈,都没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教学上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是狭隘地定义为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而是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上,我们也应该因人而异,进行相应的个性化调整。
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了,这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因为他的人格更加完善;一个以前乱丢垃圾的学生,后来经常提着垃圾找垃圾桶了,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因为他学会了文明习惯;甚至一个经常在教室吃辣条的学生,再也不在教室吃气味比较重的食物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因为他懂得了尊重。
只要我们能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出一些正能量的改变,这都是一种教育的成功。社会本就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我们可以将其培养成有素质、讲文明、守规则、明是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适当地调整教学目标,让每名学生都能认同自己的进步,教师也会有成就感,师生关系就会逐渐变得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