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同事推荐我观看董仲蠡老师《教育的意义》的演讲。这个演讲片令我醍醐灌顶,让我对教育有了一次深刻的理解。
“教育,不仅是为了给予人以知识,更是提高个人修为,增强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从而更好地认知自我,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
讲得真好啊!全社会都在关注的教育,教育究竟是什么?不单单是孩子,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教育,老师、家长、社会,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教我们的孩子点儿什么,于是我们一遍遍刷新世界观,一次次洗心革面。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教”和“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的确,在今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很着急,急着让孩子成才,急着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也经常听到老师、家长这样感叹,“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什么”,于是,有人便开始怀疑教育,怀疑读书——“读书又有什么用呢?”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眼中的“教育”恐怕都有点不妥。
或许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试卷上漂亮的分数就是教育的目的吗?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是教育的目的吗?这些,绝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终极目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先学会做人,从心性修养开始。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老师,我不可能把我的每个学生培养成重本、一本大学的苗子、尖子,但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学习为人处事,学会守规矩,学会懂礼貌、有教养。因为我坚信,一个人如果能在做人上让人觉得舒服,那么这个人必然不会差到哪里。
记得我2012年带的那一届学生中,有个来自孝昌农村的孩子叫郑文,腿部有点残疾。进校只有二百来分,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我的英语学科,他每一次考试都是班上最后几名。可是,他却是班上人缘最好的。他有很多朋友,每次劳动或者大型活动遇到不便,总有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帮他。每个生日,总有同学送他礼物。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对谁都很有礼貌,他懂得尊重别人。在校园见到老师,总会主动问候老师。和同学在一起,他总是乐呵呵,在食堂打饭会自觉排队,同学回答问题是用心聆听。
他为人不贪心。不贪心别人对他的关爱,他不会觉得自己残疾而应该享受更多的爱,他常常一跛一瘸地去参加集体活动。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多少。
他懂得分享。每次放月假到校,他都会带来母亲亲手腌制的咸菜或者自家的美食来和大家分享。这些东西倒不一定有多昂贵,也并不会有多好吃,但是在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却难能可贵。
我对郑文的性格尤其赞赏,总是在课堂表扬他,尽管他的成绩不是那么理想。本班的科任老师都这样评价郑文:这样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男孩,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是啊,郑文并没有传统定义上的优秀,也不一定能够成为职场精英。但是因为他的为人,也就是他的素质和教养,使他过得并没有那么孤单!
今年大学毕业的郑文,找了一个广告设计的工作,时常与我联系,感激当初我没有因为成绩差而看不起他,还时常表扬他给他鼓励。相对于那些当初成绩好性格却孤僻的学生,对老师的记忆或者感激早已成为过去式了。我们班类似郑文这样的同学还有好多,正是有这些同学的带动和感染,整个班集体很和谐。
正如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朱永新教授说道:“教室的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教师的意义,就在于把学生放在正中央,还学生以生命,让教室于课程浑然一体,引领教室里的每个生命,穿越课程和岁月,一天天丰盈,一天天成长。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他飞得远不远。
从这个小事例可以看出,教育,不一定让所有人都在成绩上拔尖,但教育得让他自己有所长,会做人做事,有德有才,有良德,才会有良才。
另外,我会逐步在我的课堂上实施“课堂五分钟”。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说些和课本无关联的分享和见闻,开拓他们的知识和思路。慢慢地,他们会明白,这世界还有很多的美好,等待着被发现。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