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工业学校2K1027班 魏小伟 指导老师:夏蓓
诚信,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阻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人民需要诚信,社会呼唤着诚信!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连用较少、较晚。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唐初名臣魏征在给李世民的上疏中已明确使用民“诚信”一词,说“君子所保,惟在诚信”。将诚信视为国之大纲。可见其诚信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诚信至迟在隋唐前后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
那么,什么是“诚”?什么是“信”?
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诚”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就已出现“诚”的概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这是深刻地表明“诚”为人性之本和天道之源的意义。认为“诚”既是天之道,又是人道,人欲成就事业、敦养品性,就必须效法天道,真诚地恪守一定社会的人伦道德。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对“诚”的解义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作为“天理之本然”的“真实无妄”是真实呈现于人的心灵,故“诚”既是“理之实”,也是“心之实”。
在古人的价值观念中,“信”的作用也是相当突出的。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把“信”作为道德规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义务关系,具有很强的价值倾向性。孔子说:“信近于义,言不可复也。”意思是说,所守的诺言符合于义,说的话便能兑现。“复”就是实践诺言之意。在这里,信具有一种儒家宣扬道德本体的意义,具有一定导向性。其后,北宋理学家张载也说,“诚善于心谓之信。”强调“信”作为一种行为规约,和内心的终极价值观(善)是一致的。这里表明,“信”已从现实的交往上升到了一种价值的关怀。
直至现在,诚信作为一个统一的道德范畴,在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及日趋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具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以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其次,要求人们与他人、与集体交往时认真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并以此规范社会人际关系。由此可见,诚信是一个具有双重指向性的道德规范(范畴),既是指向主体自我的,同时又是指向客体或他人的,在这种双重指向性诠释上,诚信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人的行为规范准则。
在我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提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准则”。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中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论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提高全民思想素质,改善社会风尚,保障经济秩序良性运行的强力支撑,是针对公民道德建设实际情况得出的一个有针对性的结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诚信建设将在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信守自己珍贵的诺言,才能真正发挥一个人的真、善、美。
作为一个政府干部,一个国家公务员,应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军令不从”的左训,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廉洁自律、勤俭高效,说实话,办实事,不夸大成绩,不隐瞒缺点,以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落脚点,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创业经营者和工作者,应时刻谨记诚信是企业最有效的竞争力。在一切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重合同,守信用,杜绝缺斤少两、偷工减料,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不法不道德行为。遵循市场自我调节,诚实守信,做一位有道德的商人和合法的中国公民。
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便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无论在教学工作还是在科研工作中,都要忠于职守,热爱专业,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决不能敷衍塞责,虚伪浮夸,弄虚作假,得过且过。
作为一名学生,学生是一朵朵还未绽开的花朵,是一只只欲高翔的雏鹰。他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将影响到他的生活和今后的人生道路。在如今这个缺乏诚信的社会,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诚信;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呼唤诚信;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加强诚信的观念;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把“立人”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把“诚信”两字放到我们心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总之,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应把诚信融入到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之中,使其成为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从而提高其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从前,一位商人过河时触礁翻船,他大呼救命,嘴里喊着:“谁能救我,我就给他一百两金子!”一个真诚的渔夫救他上岸后,他只给了渔夫八十两金子。渔夫笑着对他说:“你不讲信用,不讲诚信,上天都会看在眼里的”。商人训斥渔夫贪婪。后来,这个商人在乘船的时候又不慎掉入河里,他还像上次一样呼喊:“谁能救我,我给他一百两金子!”碰巧上次救他的那个老渔夫也在,他对周围的人说:“我上次差点为了救他丢掉老命,可他却不讲诚信。”人们听了渔夫的话,没有去救那个商人,商人结果被水淹死了。
而我想说的是,淹死商人的不是水,而是他,他的私心,是他的不讲诚信。
在我国,诚信缺失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害。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由于市场交易缺乏诚信监督,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因诚信缺失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00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6000亿元相当于6000个贫困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它可以解决1亿个农村教师一年的基本工资……而由此带来的其它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由于企业不讲诚信,正常的诚信观念遭到破坏,不少企业故意违约,收了款不发货,收到货不付款,你拖我欠,“三角债”层出不穷,使企业间赊销,预付难以进行,导致许多企业因大量呆账、坏账而破产。发展到目前,企业交易大多靠现金交易,相互不予信任。有的企业则采取以货易货的形式,加大了交易的成本。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赊销和延期付款是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手段,但这两种手段都有期限,一味拖欠不还,就是不讲诚信。从中国目前屡解不开的企业债务链来看,中国商业信用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消费领域的诚信缺失也很多。如众所周知的坑害消费者的事件:、“非典”假药、海域豆奶事件、致死装修、假农资、金华毒火腿……这些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惜危及消费者的生命,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在大量的制假售假行为中,过去主要是以现阶段竟出现了把真货做成假货,把名牌变成假牌的现象,那一些企业不惜牺牲自己多年努力经营好的信誉,参与到制假造劣之中。这些失信行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而且毒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都造成了极大危害。
诚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理行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你身边的人,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
因此,人,要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信如一轮明月普照大地,以她的清辉驱尽人间的阴霾,她散发出了光辉没有失去,依然是那么皎洁明丽。